乡村振兴既是“大蓝图” 也是出行业“大蛋糕

一阵淅淅沥沥的春雨过后,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太阳河乡的“十大拐”盘山公路上的车辆少了许多。和国内其他网红公路一样,它成功吸引了许多自驾游爱好者的目光,也为当地脱贫致富赚到了不少真金白银。

“因为道路条件的改善,这些年村民出行、农产品运输和旅游出行都越来越方便了。”恩施小伙儿张正告诉记者,今年春节假期,来自驾游的游客让当地人都吃了一惊,“初五、初六那几天,镇上的矿泉水都几次卖断了货。”

“这种变化应该称得上是天翻地覆了吧。听我妈说,当年她出嫁时,家里亲戚朋友还只能徒步走上十几公里。”他感慨说。

乡村振兴交通先行,发生在恩施大山中的故事并非孤例。2020年年底发布的《中国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白皮书显示,2016年至2019年,国家支持贫困地区改造建设了国家高速公路1.7万公里、普通国道5.3万公里,建成内河航道约2365公里。贫困地区县城基本实现了二级及以上公路覆盖,许多贫困县通了高速公路,不少地方还通了铁路、建了机场,干支衔接的高等级内河航道网络不断完善。

脱贫攻坚胜利收官,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后,乡村振兴又开启了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何在农村地区加快形成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从而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成为出行领域的新课题。

从“有”到“优” 乡村振兴交通先行

“一方面,道路改善使得物流运输更加便利、通达,进而极大地拓宽了各产业发展的路子;另一方面,凡是基础设施发展较好的地方,村民们的购车需求也得到了更快的释放。”作为广西南宁马山县白山镇立星村扶贫工作队的第一书记,方志十分关注当地交通出行的发展。

来到立星村之前,方志还是一名汽车工程师。这样的身份转换让方志坚信,现代交通绿色出行对于乡村经济振兴意义重大。他告诉记者,扶贫阶段更多是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而乡村振兴则要解决交通更方便、快捷,村民出行体验“更优”的问题。

按照计划,未来5年,方志任职的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将在恩施市大庙村、前山村和横栏村三个村分别支援一所学校,分别捐赠一辆皮卡作为出行和农产品运输工具,加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赋能“学生、学校、就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并通过公益消费平台支持对惠农产品的采购。

“我们将参考借鉴此前支援农村修建公路的模式,打造‘村民出行、农产品运输、旅游出行’三位一体的绿色出行新村。”东风有限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及旗下子板块近年来在扶贫、助学、环保等领域已累计投入6000余万元。

在他看来,在多角度、多领域探索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只有让出行体验“从有到优”,确保企业“帮到点上,扶到根上”,才能让新出行变成乡村振兴的一张金字招牌。

“大学生村官”闫帅帅对此深有感触,无论是农产品运输,还是村民出行、发展旅游业,曾经“山里山外两重天”的局面都已经得到了彻底改变。闫帅帅告诉记者,今年自己的一项重点任务,就是推动一条村里通往县城公路的改造。

在他工作的山西曲沃县,去年6月投放的1000辆新能源汽车正在各景区直接充当“免费摆渡人”的角色。以景区、景点为载体,将智慧出行与智慧旅游进行深度融合,使当地50-150公里范围内的4A级以上景区之间实现了“站站互联,站站互通,站站互补”。

“全面奔小康,关键在农村;农村奔小康,交通要先行。”正如《中国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白皮书所强调的那样,中国将交通扶贫作为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支撑,全力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坚实保障。

新能源汽车下乡要“买得起,用得好”

作为一名拥有近10万粉丝的知乎知名答主,张凝澈在工作之余经常回答一些汽车话题。最近一段时间他发现,大家对“新能源汽车下乡”的关注呈井喷式增长。

“绿色出行的意义毋庸置疑,它不仅有助于保障农村地区出行需求,也就是保障民生,促进乡村振兴;同时也有助于节能减排,加速实现碳中和。”张凝澈分析称,自从“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入今年的重点任务之一后,汽车业迅速响应,大众汽车集团、宝马集团、现代汽车集团、吉利汽车、长城汽车、特斯拉等车企均先后提出各自在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下的战略调整措施。

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汽车保有量达2.81亿辆,已有70座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百万辆。国内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长,意味着交通行业碳排放量增长速度要远高于其他行业。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传统车企的新能源化已成为必然趋势,而在农村地区,由于大多数家庭容易安装充电桩,且日常出行距离较短,更有利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普及。”他在从事汽车经销商服务的过程中发现,目前制约新能源汽车在农村地区使用的因素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购买成本与燃油车相比没有优势,二是道路救援、电池检测等售后服务环节还有待完善。

毫无疑问,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农村地区不应该被忽视。2020年,由工信部、农业部、商务部等共同开展的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在全国多地展开,带动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

截至2020年年底,下乡车型近4个月的销量超过18万辆。相较于2020年国内近136.7万辆的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效果可见一斑。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过去这些年的普及过程中,一二线大城市尤其是那些限购、限牌的城市充当了‘排头兵’和‘主力军’的角色,这与新能源汽车初期发展主要依靠政策驱动有着必然联系。”资深汽车媒体人、汽车行业分析人士杨小林表示,随着充电基础设施的普及、用户消费理念的转变以及多元化新能源产品的推出,农村地区对新能源汽车消费的需求有被大规模激活的趋势。

在他看来,农村市场有望接过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接力棒”。

“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期间,上汽通用五菱旗下6款新能源汽车全部入选下乡名单,累计销量超10万辆。”上汽通用五菱相关负责人表示,新能源汽车下乡的最大“秘诀”就是,“以市场为导向,打造最适合当前出行环境、契合广大用户出行代步使用场景的新能源汽车”。

“总的来看,使用电动汽车可以成为农村更环保、更经济的出行方式。”杨小林不忘提醒说,一旦大规模普及开来,可能对农村的电网负荷将产生更高要求,用电安全可能也同样需要“补课”。

汽车消费下沉吸引人才“凤还巢”

曾有经济学家感慨,在现代工业社会,很难找到一个替代产业像汽车一样具有广泛的关联性和带动性。乡村振兴之路同样如此。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风光资源非常丰富,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潜力巨大。但可再生能源电力输出不稳定,不平滑,具有波动性、间歇性和随机性等特性,这对电网安全带来了严重挑战。”在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看来,无论是发电侧还是用电侧,如果配置智慧型储能设备,形成发、储、用一体化的清洁供电系统,不仅可以帮助可再生能源平滑出力,保障电力系统稳定安全运行,也能“削峰填谷”,补充用电缺口,改善电力质量。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从事电池行业多年的张天任提交过多项涉及循环经济的建议。他表示,绿色出行、低碳出行不仅对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也能极大地满足各项出行需求,缩小城乡差距。

张天任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辆搭载铅蓄电池的四轮低速电动车售价大约为3万-5万元,平均每百公里耗电约为10千瓦时,每公里用电成本平均不到0.1元,比开燃油车要便宜大约70%。

事实上,已经有不少车企瞄准了市场潜力巨大的农村汽车消费。

“随着乡村振兴步入快车道,东风日产未来也会在新能源发展道路上作出更多的探索与努力,让广大乡村用户的绿色出行变得更加触手可及。其中,启辰作为东风日产未来的重要抓手,将继续发力新能源汽车领域。”东风日产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会多措并举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帮助乡村居民出行方式升级,助力乡村振兴。

有人说,由于中国幅员辽阔的地理环境,以及汽车市场天然具有多元化特征,无论是售价较高的高档车,还是几万元就能拿下的代步车,都有自己的消费群体。因此,各种层次的品牌、各种企业也都能在乡村振兴中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在2020年发布全新LOGO的五菱品牌显然发现了这一点。“在轿车、SUV、MPV以及新能源等细分市场,五菱旗下产品会根据不同的平台分别应用全球银标、经典红标,从而满足不同市场用户的用车需求。”上汽通用五菱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响应汽车下乡号召,公司还针对农村市场普遍存在的装载需求,推出了尺寸更大、载重更大、动力充沛的定制版车型。

种种迹象显示,新能源汽车向乡镇市场普及将加速。对此,杨小林提出了3条建议:“首先,企业要瞄准农村用户独特的生活场景和出行需求,打造物美价廉且品质较高的电动汽车;其次,企业要把销售和服务网点迁移,继续下沉到县乡镇一级市场,在开拓市场的同时保障农村消费者的用车体验和服务不缩水、不走样;最后,地方政府可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和配套办法,在涉及新能源汽车消费和使用环节,为终端用户提供便利和优惠。”

“汽车属于耐用消费品,购买只是第一步,汽车保养维修、自驾游租车等相关服务均可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因此,如何在农村地区做好汽车服务业的大蛋糕,值得各方关注。”张凝澈表示,做好农村汽车服务网络的建设,也能在吸引人才回流、带动当地就业上发挥奇效。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已经有了很好的一个基础。这个优势已经形成,今后的任务就是怎么样把这些人才优势、资源的优势,转变成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教授朱启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乡村振兴的五大领域——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和组织振兴是相互融合的关系,“比如说产业和人才的关系,没有产业就吸引不了人才,没有人才,产业也发展不起来。”

毫无疑问,作为一场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的新征程,乡村振兴需要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和制度体系。这些既是汽车、出行领域的优势,又是挖掘“蓝海”市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潜力所在。

国际理解教育要坚守本土文化自信

《国际理解教育在中国——现状与未来》报告26日在北京发布。报告指出,中国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思路,一方面要在吸收国际优质教育理念的同时,坚守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另一方面要站在“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来阐释国际理解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正式提出并不断深化。这一理念以责任、公正、平等、自由、包容、和解、人性等为核心价值,倡导加强不同文明、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借鉴。报告中提到,中国以学校为落脚点,从课程、师资到评估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国际理解教育实践探索。同时,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在国际理解教育的实际推动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报告指出,中国国际理解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中国学生的知识面广、基础扎实。中国的孩子对于国际社会和世界上其他国家,有着朴素的、普遍的好感。这是国际理解教育的中国特色之一,也是优势之一。在此基础上,各地的中小学将学科渗透式的国际理解教育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有意识的发挥,形成了可圈可点的中国教育经验。

报告同时提到,中国国际理解教育领域的师资培训是以职后培训为主,同时教师实现海外跨文化体验的机遇也相对较少。鉴于师资力量对国际理解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影响,师资培训应当成为未来国际理解教育的重点发展和投入领域。

报告提出对中国国际理解教育的四大发展倡议:一是倡议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出台和保障相关政策,引领发展方向;二是倡议非营利组织发挥独特优势,搭建资源平台,构建教育共同体;三是倡议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资源支持;四是倡议学校深化实践,优化课程供给,多维并举,开拓创新。

据悉,《国际理解教育在中国——现状与未来》由北京王府公益基金会(BRCF)、全球化智库(CCG)与南南国际教育智库研究院联合发布。报告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研究成果和指标体系,结合中国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探索,通过对学生进行调研与测评,总结分析出了中国学校在国际理解教育领域的实践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未来国际理解教育的展望。

四川拉克文化传媒关注旅游数据:春节旅游收入四川居首 去年数据出炉

牛年春节假期已经结束,全国各地旅游数据陆续“出炉”。截至2月19日,根据已公布春节假期旅游收入数据的省区市消息显示,9省区市旅游收入超过100亿元,分别为四川(285.53亿元)、江苏(238.85亿元)、广东(204.8亿元)、河南(147.59亿元)、江西(144.76亿元)、广西(140.87亿元)、安徽(130.71亿元)、山西(112.14亿元)、云南(108亿元)。

四川省春节假期游客人数及旅游收入位居全国榜首。

数据显示,在接待游客量方面,四川(4365.87万)、广东(3964.3万)、江苏(3514.41万)、河南(3400.68万)4个省份接待游客总数超过3000万人次。

从城市来看,成都(1447.6万)、杭州(798.22万)、重庆(791万)、武汉(692.48万)、北京(663万)、郑州(659万),这六大热门旅游城市是目前已公布旅游数据的21个城市中接待游客量前六名,均超过600万人次,其中成都以1447万的游客量暂居城市旅游第一名。旅游总收入方面,成都以127.6亿元,领先其它城市。

来自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显示,根据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结果,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度国内旅游人数为28.79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减少30.22亿人次,下降52.1%。2020年全年国内旅游收入2.2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3.50万亿元,下降61.1%。人均每次出游花费774.14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8.8%。

兵马俑的前世今生现代艺术线上展览将于2月12日上线

        从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由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馆、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的“2021欢乐春节·秦QIN—兵马俑的前世今生现代艺术线上展览”塞尔维亚欢乐春节专场活动,将于2021年2月12日上线。

  本次展览以互联网+为技术承载,精心打造“云端”文化和旅游展览内容,营造沉浸式、互动式观展体验,让“复活的兵马俑”陪伴观众穿越时空,共享独具陕西特色的中国新年云端文化盛宴。展出时间将从春节持续至4月。

  据介绍,展览主题以历史、遗产、艺术、文创为聚焦,融合中国春节、塞尔维亚风情、陕西民俗等多种文化元素,系列展现围绕兵马俑主题展开的衍生创作成果,如同一幅匠心卓作的画卷,徐徐讲述兵马俑的前世今生。内容设计共分为“历史绵迭”“览古观今”“古法艺作”“中西匠心”“途秦欲旅”“访古出新”“奇思律动”等七大篇章。包括VR兵马俑展馆全景、Flash兵俑狂想曲动画、Hello兵先生系列记录片,以及取材兵马俑元素、融合阿拉伯文化印象、创作编导的现代舞《共生》等众多内容。此外,还有以秦兵马俑武士俑形象为原型,经3D建模合成塑造的呆萌可爱的秦风小将,带您体验陕西的文化、旅游、美食、民俗等。展览还专门设计了与观众互动的环节,希望中外友人能在云端感受到中国新年喜乐祥和的新春气息。

  活动主办方表示,本次展览正是为两地人民共度2021中国春节而做,通过展览使塞尔维亚友人和当地华人华侨感知中华文化、了解中国社会,体验中国“欢乐春节”所蕴含的纳福、祈新、团聚的美好寓意和寄托。

文创年俗用品 新颖有趣俏销

        马上就要过年了,不少市民赶着年根底下采买对联、福字等年俗用品。记者昨天采访了解到,今年春节各种文创年俗用品俏销,新颖、有趣的对联、福字,给市场增添了不少年味儿。

  位于五大道上的一家创意商品店,带有天津元素的文创对联近日热销。除此之外,网上商城的故宫、敦煌等博物馆也纷纷推出文创对联、福字,同样备受市民欢迎。刚刚买了一套敦煌元素文创民俗商品的市民刘先生告诉记者:“以前都贴市场上卖的普通对联,今年看到了文创对联,就买了一套带有藻井印纹的福字和对联,不仅好看还很有文化韵味。”

  今年的民俗商品市场上创意对联不少,有的采用卡通字体,有的内容上融入“锦鲤开运”等网络语言,还有的给对联和福字增加了立体牛头装饰,看上去喜气洋洋且趣味十足。

讲文化故事,李子柒是个参考答案

中国短视频博主李子柒的海外粉丝量又创新高。2月2日吉尼斯世界纪录官微发文宣布,李子柒以1410万的YouTube订阅量刷新了该视频网站“中文频道最多订阅量”纪录。

2019年12月,这位叫李子柒的女孩在互联网上走红。相关微信公众号文章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达到了64000条,“李子柒”这三个字的组合迅速进入输入法。人们追索她的信息发现,近几年来,她在B站、微博、微信都有庞大粉丝群,在海外视频网站上的粉丝数量一度与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不相上下。有意思的是,此次被刷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就是她半年前的数据。

随后,她的名字反复在舆论场沉浮,她带来的文化现象被多个角度讨论,而且讨论的质量明显超出了一般性的公共讨论。如果说一年多来有什么变化,那就是最初关于她的视频是否是“真实生活”的纠结逐渐消散了,对她背后团队运作的质疑式微了。更关键的是,这种消失不是因为问题有了“是”或“不是”的答案,而是因为问题本身被取消了。

也就是说,随着短视频时代的降临,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下线上生活方式的快速覆盖,人们对短视频意义上的“真实”有了新的认知。人们逐渐接受,移动社交中的博主、UP主、加V者背后,有着机构媒体一样的严谨团队,“意见”和“观点”是充分考虑过目标读者、数据判断和IP形象后的推送。同样的道理,短视频风靡的原因,恰恰不是因为原生态的、粗糙的真实,而是经过精准镜头叙事的理想的真实。因为对普通人的生活元素进行了抽取和再次组合,它们像VR全景设备一样,让人们感受到了比肉眼所见更真实的“真”与震撼。

可以这样概括短视频的特征:非虚构和故事性。这两个在传统创作意义上矛盾的词汇,恰好形成了短视频的关键吸引力。在短视频时代,讲好文化故事、有效输出文化,需要充分借助这样的媒介特征。可以看看李子柒的文化美食视频是如何运用这个特征的:

它们选取中国乡村场景,长镜头展示主人公劳作景象,这是非虚构性;同时,它们编辑了乡村的部分视觉元素,通过主人公的行为——修竹、采笋、酿酒、制衣等等,形成了一种建构性的田园叙事,这种叙事既不属于哪个具体地方,甚至也不属于哪个真实的时间。但恰恰是没有具体地点,它构成了“家乡”的印象;因为模糊了具体时间,它被受众看成了中国乡土文化生活的真实表达,而后者本来是分散在延展的历史中的。

如同李子柒短视频刚兴起时主流评论所表达的,这是一种以民间方式传递中国文化的好方式。一年多后再来看,这种方式和其背后的短视频媒介规律,也应该在讲述文化故事、中国故事中充分运用起来,毕竟视觉传播已经是不可逆的大势。大主题短视频往往失之于“急于讲道理”,而这种“急”,既和短视频特征中的“非虚构”冲突,也和故事性冲突,反而容易阻滞传播。因此,越是讲文化故事的短视频创作,越要表达一种松弛的、生活的真实,需要从一定程度上抛却目的性、克制表达欲,并从故事上琢磨。

单个创作之外,更基础的是关注和鼓励短视频平台的优秀原创者。因为文化交流的立体化,在任何社会里,都依赖于艺术语言的丰富、创作者的精神优裕。主流平台可以依据对方的兴趣点和短视频创作者建立联结,擅长国风动画的鼓励其形式,喜欢二次元形式的鼓励其选择价值主题,倒不必求大求全、严丝合缝。互联网时代万物生长,自己“长”出来的创作者们,已经不自觉地率先摸索新媒介的特征,只是还来不及形成研究、进入知识。这个课题,留给了文化建构的思考者。

线下+线下+线上 四川数百场文旅活动邀你“安逸”过年

2月2日晚7点,成都地标IFS,华灯初上。灯市、桃符市热闹非凡,人们纷纷在这里拍照打卡,这是“成都十二月市”继春台市锦“踏雪寻梅”的“梅市”之后,再次推出的“春熙闹灯”活动。街道在红色灯笼的装点下,新春的气氛扑面而来。

距离新春佳节仅剩一周,各市州各大景区景点、商圈的数百场文旅新春活动陆续上演。

线下

看灯、赏花、游江、逛展 七天大假不重样

每年春节,到自贡看灯几乎是许多游客的必备项目。今年的自贡又将带来哪些惊喜?记者从自贡·中华彩灯大世界获悉,2月中旬,自贡·中华彩灯大世界将全新开园,今年的灯会以“观自贡灯过中国年”为主题,分为15大主题区域、10大流派。游客还可体验到打通传统与时尚、现实与虚拟的沉浸式演艺,重拾传统彩灯进入家庭的文创产品。最受关注的是,2021《华夏鎏光》《巴蜀 一家亲》《百年辉煌》《潮玩联盟》等几个灯组将腾讯“和平精英”的游戏场景搬入现实,虚实结合、如梦如幻。

作为春节老人落下闳的故乡,庆祝新春,怎能少得了南充?2月1日,记者从阆中市文旅局了解到,落下闳纪念馆将于近期正式开馆。这是国内首个以“落下闳”为主题的纪念馆,将通过数字化运用和70余件陈列展品,为游客打开一扇了解落下闳和春节文化的窗口。通过声、光、电等技术,游客不仅可以在这里感受从西汉王朝到阆中山水的不同风采,还能一睹落下闳少年、青年、老年等不同时期的形象,了解落下闳出生之前古天文的发展水平、阆中生活风貌以及到长安创制《太初历》的经历。

此外,为丰富广大群众在南充过春节的文旅体验,南充还推出以观赏灯光秀为主要看点的“嘉陵江水上游”夜游路线。游客可乘船观赏嘉陵江畔气势巍然、流光溢彩的夜色,也可停靠两岸,寻访川北皮影、川北灯戏、川北大木偶等文化遗产。

在巴中,喜爱冰雪运动的游客可以抓住冬天的“尾巴”,到光雾山滑一场畅快的雪。乘坐索道在万尺之上的香炉之巅,游客可远观林海雪原,近赏玉树琼花,品味数百平方公里的南国雾凇。

那边冰雪覆盖,这边却春光明媚。2月3日,正是立春时节,不少地方的报春花已开始吐露芬芳。这个春节,对于喜欢浪漫的游客来说,到乐山犍为世界茉莉博览园赏郁金香不失为一个好选择。7万多株郁金香竞相绽放,红的、黄的,多彩耀眼,扮靓整个博览园。

在成都,推出了20条旅游路线和17个文旅活动供市民游客选择,7天大假,玩法天天不重样。

线上

直播、非遗、抽奖、文创 新年更多新玩法

让广大群众在川过一个丰富多彩、红红火火的安逸年,四川在线上也很拼。

春节期间,全省大部分A级景区都将正常开放。此外,省文旅厅还将组织80余个景区景点和80余个博物馆、纪念馆在线上开放,游客不仅能通过视频、直播等方式“云端”赏美景,还可参与线上互动抽奖、直播打卡等系列活动。青城山—都江堰、七曲山大庙、碧峰峡、稻城亚丁等景区,以及南充落下闳春节文化博览会、自贡“云”灯会等活动还将轮番互动,抽奖赠送景区门票或旅游纪念品。

乐山市文化馆(市非遗保护中心)已启动乐山市“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线上展播活动。通过高清视频展播,游客可一览向家班狮舞、峨眉武术的风采,也可大饱眼福,看到峨眉山指画、夹江年画的精湛技艺,更能“品尝”色香味俱全的苏稽香油米花糖、跷脚牛肉汤锅。

自贡自流井区也不甘示弱,春节期间将通过社交平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线上文化活动。届时,将邀请自贡市非遗传承人、民间工艺大师、民间技艺传人“开堂授课”,让群众欣赏扎染、剪纸、龚扇、泥塑等优秀作品,学习简单的非遗制作技艺。有才艺的市民还能登上“百姓小舞台”,通过短视频形式展现自己的才华。

春节期间,省文旅厅还将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推出《三星堆大发掘》慢直播,通过直播形式带领游客探秘三星堆古蜀文明;在“云游天府”精品景区系列慢直播,“云逛博物馆”观览活动中,游客可“逛”春熙路商圈、赏海螺沟冰雪、“漫步”达古冰川;此外,21个市(州)政务新媒体及各地文旅新地标还将线上联动,用视频、直播等方式带你看家乡。

记者还从省文旅厅获悉,从本月月初到月底,还将开展“安逸四川”新媒体文旅文创作品征集评比活动,播出《欢乐大林卡》《藏历新年晚会》等特别节目。

“十三五”时期文艺创作活力显著增强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文艺事业的又一丰收期。文艺创新创造活力显著增强,从小说、戏剧、音乐到美术、电影、电视,从传统文艺到新兴网络文艺,各门类各品种涌现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文艺创作百花齐放,文艺演出好戏连台,文化活动精彩纷呈,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

佳作不断、量质齐升,文艺创作持续繁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十三五”期间,广大文艺工作者潜心创作,以创新精神推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之作,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

“十三五”期间,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关键时间节点创作了一系列大型文艺演出,如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音乐会《信念永恒》、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文艺晚会《我们的四十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奋斗吧中华儿女》……他们以深厚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奏响民族复兴路上的强音。

2019年国庆,3部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鼓舞士气、温暖人心、广受好评,在观众满意度调查中获得高分,并取得了亮眼的票房成绩。“十三五”期间,中国电影质量大幅提升,《流浪地球》《红海行动》《我不是药神》等国产影片,以思想内涵的深度开掘、拍摄制作的精益求精,增强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底气。

第十四届和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集中展示了近年来我国文艺创作的实绩,众多高质量作品描绘出新时代的精神图谱。小说《云中记》《主角》、报告文学《乡村国是》等文质兼美、深邃感人,有力地传递了真善美的情操。反映改革开放40年壮丽征程的纪录片《必由之路》、记录党的十八大以来砥砺奋进征程的政论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等引发热议,极大鼓舞了干部群众继续投身全面深化改革的斗志与干劲;电视剧《可爱的中国》《海棠依旧》《平凡的世界》《最美的青春》《大江大河》,收获了良好口碑与收视率;《大禹治水》《熊猫和小鼹鼠》等国产动画片受到小观众的喜爱;河北梆子《李保国》、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话剧《塞罕长歌》等高扬时代精神、创新艺术表达、强化人物塑造,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广播剧《“事儿妈”宋小娥》立足童真童心这一主题,从最真实的生活出发,于质朴中发现崇高,有趣、励志、温暖;歌曲《不忘初心》《我们都是追梦人》等成为广为传唱的歌曲……

精彩的中国故事、昂扬的时代风貌,成为文艺创作的富矿。国产电影、国产电视剧、国产综艺节目的收视率持续走高,文艺作品成为彰显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在作品质量提升的同时,我国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也在持续增强。目前我国每年推出新书40万余种、童书4万多种、电影600多部、电视剧300多部、动漫400多部……众多文化产品的生产规模位居世界前列。演出市场持续繁荣,2016年到2019年,国内艺术表演团体年演出场次从230万场增长至296万场,国内观众从11.81亿人次增加至12.3亿人次,其中农村观众超过7亿人次。

“十三五”期间,文艺创作生产量质齐升,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与时代同步伐成为主流

我国广大文艺工作者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与激情。“十三五”期间,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走向基层一线,创作采风、演出慰问、结对帮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蔚然成风。

在新疆塔城,中国舞蹈家协会的演员们冒着严寒,为边境哨所送去演出;在广东深圳,一场暴雨突如其来,中国广播艺术团的演员们仍坚持冒雨为社区群众演出;在重庆,国家交响乐团开展“结对子、种文化”项目,帮助当地盲童学生和村民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在内蒙古,乌兰牧骑演员每年为牧民群众演出数千场……

“十三五”期间,全国文艺界积极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心连心、送欢乐下基层和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全国文化系统每年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相关活动约1万项,参与的文艺工作者约10万人次,受益群众超6亿人次。全国文化部门所属艺术表演团体组织政府采购的公益演出从2016年的13.9万场,增加至2019年的15.73万场,累计观众超过4.3亿人次。这些公益演出大多数在老少边穷地区举行,主要观众是农村居民、社区居民、老红军、留守儿童等。

“十三五”期间,广大文艺工作者紧扣时代脉搏,围绕脱贫攻坚等重大主题开展创作,涌现出《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经山海》《悬崖村》等优秀现实题材文学作品,生动反映十八大以来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一个都不能少》《花繁叶茂》《最美的乡村》《枫叶红了》等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播出后,引发观众点赞;《扶贫路上》《村里来了花喜鹊》《鸭儿嫂》等优秀舞台作品讲述基层脱贫故事,引发强烈共鸣。

“十三五”期间,现实题材作品大量涌现,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彰显新时代中国文艺的鲜明品格。

紧扣时代脉搏、聚焦现实生活,文艺界以扎实深入的作风潜心创作。讲述塞罕坝几代造林人创造生态奇迹的电视剧《最美的青春》,辗转8个地方取景,不少都是在沙漠、极寒等恶劣条件下实景拍摄。民族歌剧《沂蒙山》剧组多次深入沂蒙山老区采风和体验生活,了解沂蒙故事、沂蒙精神、沂蒙风土人情和民歌民谣,感受传统戏曲及民间音乐、表演的艺术魅力。在和基层群众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中,文艺工作者加深了同人民群众的感情,为艺术创作打下了扎实的根基。

网络文学也兴起了现实题材创作热潮。《大江东去》《浩荡》《大国重工》《青春绽放在军营》《朝阳警事》等反映新中国发展变迁、展现普通人奋斗精神的作品,把笔触伸向以往网络文学很少涉及的工业等领域,体现了对时代生活的真实观照和热切关注。

继承传统、创新表达,文化自信显著增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十三五”期间,文艺工作者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更加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出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项目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展现出永恒魅力和时代风采。

2017年初,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进一步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作出部署。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传统节日振兴工程等重点项目陆续实施,夯实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

文艺工作者创新表达方式,运用现代传播技术开发传统文化资源。《中国诗词大会》《中国地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电视综艺广受欢迎、持续热播,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拓宽了道路。《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记住乡愁》等综艺和纪录片,在青年观众中成为“爆款”。系列短视频《国宝》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首播时点击量达124万次。

戏曲振兴工程、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曲艺传承发展计划等发挥了引导作用,为传统戏曲、曲艺和民族歌剧的振兴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第二届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共有112个剧种、118个剧目参演,其中许多罕为人知的稀有剧种、小剧种在政策的扶持下重获生机,展现了我国丰富的戏曲生态。

非遗热、文物热……一波波热潮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学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的时尚,人们越来越注重从中寻求思想上的启迪、精神上的熏陶、道德上的感召。

“十三五”时期,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春风化雨,以文化人,新时代的中国文艺弘扬时代新风,彰显民族精神,用不断创新创造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2021年春运大幕拉开 预计发送旅客11.52亿人次

2021年春运自今日起正式启动,至3月8日结束,共计40天。作为疫情防控常态化后的第一个春运,科学精准防控疫情,保障安全有序出行是今年春运的重中之重。

笔者从交通运输部获悉,今年全国春运期间将发送旅客11.52亿人次左右,日均2880多万人次,较2019年下降六成多,较2020年下降两成多。目前,铁路、公路和民航全面启动疫情防控工作。

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文新介绍,今年春运节前车票预售较往年同期下降近六成,预计全国铁路春运客流将下调至2.96亿人次。

在疫情防控方面,北京南站等车站采取严控列车超员率、加强旅客体温监测等预防性措施,充分发挥电子客票全覆盖、互联网订餐等“无接触式”服务优势。“我们运用地面上一米线、显示屏上提示、广播宣传等,指导旅客做好自身防护工作。”北京南站新闻发言人梁兆钰说。

春运期间,交通部门在时间上强调错峰避峰;在数量上控制载客率。一方面,强化综合运输协同衔接,发挥公路“最后一公里”的优势;另一方面,强调公路路网运行保障,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研判分析春运期间公路路网运行态势,针对可能出现的拥堵路段和收费站,提前制定和采取疏堵保畅措施,加大路网运营监测力度。

据民航局预计,2021年春运期间运输旅客量约3900万人次,与去年基本持平。为响应国家合理有序引导群众就地过年号召,切实降低疫情传播风险,民航局明确自1月27日0时起,已购买1月28日至3月8日期间机票的旅客,均可办理免费退票或至少一次改期。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计划执行客运航班5.35万班次。为降低旅客在途风险,国航通过“一场两区”运营模式、“舱内WiFi系统”等智能服务措施,给旅客带来满满安全感。

本地深度游、云旅游助力”就地过年”

2021年春节假期即将来临,受疫情影响,在“就地过年”的倡议下,今年春节旅游消费趋势发生了一些新变化。记者今天综合多家旅游平台的数据了解到,相比往年,2021年春节假期,人们较为关注本地深度游。此外,云旅游也受到年轻游客欢迎。
马蜂窝旅游发布的春节旅游趋势报告显示,今年1月以来,各主要城市的本地周边游受到年轻游客关注,相关搜索热度上涨71%。此外,云旅游也将为“就地过年”的年轻游客提供一些不同的旅行方式。马蜂窝旅游直播将在春节期间开启“春节特别计划”,为用户带来数百场精彩纷呈的旅游直播,让用户足不出户也能感受到各地的年味儿。
在北京工作的张先生,决定今年留在北京过年。张先生特意在网上搜罗了很多本地过年的花样玩法,最终预订了北京京郊的一个独院民宿,一家人“包院过大年”。
途家民宿相关负责人表示,疫情防控常态化,大家对旅行目的地的安全和深度游都有了更高要求,那些坐落在山水或村落之间、安全私密、可以体验当地风俗的民宿刚好可以满足这部分需求。
同程旅行发布的《2021年春节出行出游趋势报告》显示,今年春节旅客倾向于短周期、近距离、慢节奏的出游方式。相比往年的长途旅游,大城市近郊适合家庭出游的乡村农家乐、民俗主题游以及红色旅游等出行主题更受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