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来了,除了这些习俗你还听过别的吗?

“二十三,糖瓜粘。”随着农历小年的来临,农历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

对于小年,人们的印象可能是祭灶、吃糖瓜等。另外,不同的地方,小年日期也有所不同。

小年日期也会有不同

小年,通常是指扫尘、祭灶的日子。由于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有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等说法。

谈及小年日期不同的原因,民俗专家王娟称,古代皇家会修历法,一般里边会有类似哪一天是小年这样比较明确的说法。但具体到每个地区,出于实际需要,当地人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时间久了,难免出现日期不统一的情况,这充分说明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多样性。

她认为,中国的“过年”前后持续的时间很长,就会有一些标志性的日期。不管小年是哪一天,都表达了对庆祝活动阶段性的区分。过小年,代表着人们辞旧迎新的美好心愿。

“祭灶”有何讲究?

小年时,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就是“祭灶”。

王娟介绍,在古代,“祭灶”是件非常重要的事,它是五祀之一。后来,祭灶的习俗越来越普遍,而且官方和民间都要“祭灶”。

她表示,俗话说“官三民四船家五”,说的是旧日官府在腊月二十三“祭灶”。民间是二十四“祭灶”,船家是二十五“祭灶”。因此,在很多地方,“祭灶”的时间并不统一。

在民间传说中,“灶神”的职责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负责监督一家人一年的所作所为,并在小年时上天向“玉帝”禀报,以定赏罚。

依据风俗,人们要在小年“祭灶”、送走“灶王爷”。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日常生活中免不了磕磕碰碰,人们担心“灶神”打小报告,于是便与其套近乎,俗称“媚灶”。给“灶王爷”供灶糖时祈祷“辛甘臭辣,灶君莫言”,期待他上天后能多说好话。

王娟解释,“祭灶”仪式夏代就有,汉代以后才固定成为小年的习俗之一。

“忙年”开始

小年通常被视为“忙年”的开始。从此时到除夕,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闹。

比如“扫尘”,类似于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准备干干净净迎接新年。

不仅如此,在此期间,大人、小孩也要洗澡、理发,清清爽爽。人们认为,这样也有“辞旧迎新”的意味。

在那些准备过年的活动中,剪窗花、贴窗花也很有意思。比如,窗花的内容包括喜鹊登梅、燕穿桃柳、莲(连)年有鱼(馀)等,也会有各种戏剧故事。

此外,小年之后的一系列民俗活动都强调了“参与感”,意为人们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忙碌,共同期待团圆美满。

留学记:在艺术设计中发现更好的自己

       2020年3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群镇源就读的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将线下课转为网课,不少同学选择回国。群镇源也买了回国机票,然而因疫情反弹等各种原因,机票总是被取消。最后,他放弃回国,决定留在美国。

在纽约上网课

距离群镇源上次回家已逾1年,疫情期间,他只能靠网络与家人联系。群镇源很少外出,除了到超市购买生活物资,大部分时间都“宅”在家里上课、学习。

帕森斯设计学院的专业课一周两次,由于要给学生留出现场设计与制作模型的时间,其中一次课的时长是5小时40分钟,另一次课的时长是两小时40分钟。对群镇源来说,课程全面改为线上,“没觉得不适应,在家上网课能省去通勤时间,还挺好的”。

群镇源的住处距离学校需约半小时的地铁通勤时间。疫情暴发前,他需要带着作品或者抱着材料到学校现场制作,再请老师点评。因有些作品要求不能用胶水,材料大多使用木头、纸或者泡沫板,有时候作品尺寸较大,抱着这些材料赶地铁并不方便。“改为网课,作品在家完成,反而没有这些不便了。” 群镇源说,“不过,由于老师只能远程授课、从照片中观察学生作品,立体作品的完整性难以通过图片这种平面形式呈现,不论是老师布置作业还是学生展示作品都会增加沟通时间。尤其是当老师讲得比较投入或者富有激情时,就很容易忘记看时间,常常拖堂一两个小时。”但在群镇源看来,这样“也可以学到更多东西,更能体会到老师的责任感和对设计的热爱”。

疫情期间,群镇源每天都会跟父母沟通、互报平安。不回国的决定也得到了父母的尊重,“我从高中开始就一个人在美国生活,他们也相信我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生活。”

尝试申请艺术院校

出国读高中并不是群镇源的最初目标。小学时,他就读于一所国际学校,学校强调学业与课外活动并重。上初中之后,群镇源慢慢发现自己对国外高中的教学模式更感兴趣,便在初二下学期告诉母亲想出国读高中。家人和他分析利弊、反复商讨,最终决定支持他。

群镇源就读的莫尔登天主教高中位于美国波士顿。该校创立于1932年,是一所大学预备级男校,学校重视因材施教,会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相应的学术课程,在当地颇有名望。

最初,群镇源并未确定往艺术方向发展,而是在很多方向进行了尝试。他加入过足球队、网球队、化学俱乐部、艺术俱乐部,还曾参与志愿活动——在波士顿儿童博物馆担任节日志愿讲解员。直到11年级,他发现设计是很有意思的事情,自己在手工方面也有天赋,而且有耐心去刻画作品的每一个细节。

转折来自2019年,那一年,他设计的作品在美国青少年艺术文学竞赛中获奖。这个奖项给了他信心,也让他萌生了申请艺术院校的念头。

发现更多创新可能

在入学之前,群镇源没想过自己能被帕森斯设计学院录取,因为“这所学校实在太有名了”。帕森斯设计学院成立于1896年,是一所位于纽约市的艺术设计学院,在艺术设计领域颇负盛名。学校的老师大部分都是艺术领域从业者,对行业里的设计风向了如指掌,能为学生提供非常新的理念。

之所以填报帕森斯设计学院,用群镇源的话说,只是想“搏一搏”。“因为我是‘半路出家’,绘画功底较弱,准备作品集也有点晚。没想到竟然被帕森斯设计学院录取了,还提供了奖学金。”

其实,群镇源在艺术设计方面很有天分,老师对他的作品评价很高,其中有一件作品还被收入校档案永久保留。

群镇源读的是室内设计,当时录取他的不仅有帕森斯设计学院还有普瑞特艺术学院。但他更喜欢前者的教育理念——强调室内环境管理和文化敏感性的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去创新。

对于未来,群镇源打算本科毕业后先在美国找个设计工作室实习,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再回国。“室内设计这个专业范围非常广泛,包含了很多单拎出来都能成为一个专业的学科,比如灯光设计、材料学、色彩等。我觉得多参与实践对于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不会比在学校学到的东西少。工作几年后,如果找到我希望钻研或者深入学习的领域,会考虑继续深造。目前来说,还是做好自己的每一件设计作品,努力补足不足之处。”群镇源说。

温暖而行“慢火车”,乡村振兴“入画来”

“慢火车”俗称绿皮车,在高铁营业里程已超过4万公里的今天,我国仍有81对“慢火车”奔跑在湘西、云贵等35个少数民族地区的530个车站,每年运送旅客超过1200万人次,其中一些地貌复杂、风光旖旎的沿线美景更成为资深“驴友”的“网红打卡点”。“慢火车”在繁荣城市和美丽乡村之间贯穿而过,在“快节奏”的时代之中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魅力。它的速度不快,却助推着乡村振兴“加速跑”,更让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画卷徐徐铺展。

绘画:林绮彦

乡村振兴的画卷里,旅游必然是浓墨重彩的一笔。黑龙江省漠河市拥有全国闻名的北极村,从齐齐哈尔开往古莲途经漠河的6245/6次公益“慢火车”就是游客最重要的交通方式;从昆明始发至元谋西的7466/5次列车途径闻名遐迩的茶马古道,“慢火车”正把当地美景介绍给越来越多的游客;从遵义西驶向重庆5630次“慢火车”,让旅游能够静下心来体会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作为传递“不让一个人掉队”温情的公益性质列车,“慢火车”在全域旅游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乘坐“慢火车”出行中的旅客,能细细品味沿线的风土人情,也是旅途中不可多得的奇妙记忆。以现代旅游为抓手,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这是宏观方向所在,“慢火车”以自己的车轮滚滚,见证着美好愿景变成现实。

从历史中走来,向着未来奔去,“慢火车”在来来回回之间,把自己的铿锵铁韵融入到乡村振兴的宏伟篇章之中。近年来,每个夏天从北京开往新疆和田的“京和号”旅游专列都吸引着暑期游客的关注,一些热门时段的车票更是一票难求。这样由传统“慢火车”升级而来的旅游专列目前并不罕见,除了“京和号”,仅北京地区还有到黑龙江漠河、广西桂林等地的旅游专列,而放眼全国各地,这样的“转型升级”更是不胜枚举。不论在白山黑水还是东海之滨,无论是戈壁高原还是江南水乡,都留下了“慢火车”的车辙痕迹,而随着它的钢铁网络延伸的,更有以新消费、新需求为导向的人流、物流和贸易流的无远弗届。乡村振兴的生动局面,也就更能随之打开。

漫画:蒲彪

乡村振兴必然带来的是文化振兴,正所谓同步实现“富口袋”与“富脑袋”,才能为打造风景优美、产业兴旺、百姓乐居的美丽乡村注入澎湃的动力。从淄博开往泰山的7053次网红“慢火车”连接了管仲纪念馆、姜太公祠、齐山风景区等景点,浓厚的历史人文景观吸引着众多“驴友”慕名而来。为推介文化记忆,7053次“慢火车”在车厢里悬挂以非遗特产为主题的图片,让旅客近距离感受山东文化的独特魅力。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这个过程需要多方的绵绵用力。“慢火车”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底蕴、精神和价值,用自己的流动性赋予它新时代的内涵,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强有力支撑。这样的“珠玉”,已是近在眼前。

温暖而行“慢火车”,乡村振兴“入画来”。从地图上,把两个地点之间划上一条直线,可谓轻而易举,但要把这条线变成现实,却是要突破空间上的障碍——“慢火车”就是这样的“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从红色旅游的朝圣之旅,到民俗文化的趋之若鹜;从“在家门口就业”的便捷安逸,到“农产品专列”的量身定做……“慢火车”的所到之处,乡间田野气息扑面而来,真金白银收入清晰可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一理念所带来的幸福生活,已然清晰可见。既要谋全域,更要得一隅,乡村振兴是让诸多愿景皆能“大珠小珠落玉盘”,而“慢火车”仿佛是一条金丝带,它承载了希望,更串起了幸福。

聚焦电影强国建设 打造更多优质国产影片

        国家电影局发布的《“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锚定文化强国目标,聚焦电影强国建设,对2021—2025年中国电影发展进行谋篇布局。《“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每年票房过亿元国产影片达到50部左右。为什么要提出这个具体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还需要采取哪些措施?围绕这些话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参与起草这一规划的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

记者:《“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为什么提出“每年票房过亿元国产影片达到50部左右”这一具体目标?

胡智锋:这一具体目标是我们在全球培育最大的电影市场,实现我国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目标的关键保障。2021年,中国电影全年总票房和银幕总数继续保持全球第一,但高水平、高质量的国产电影数量仍然有待增加。我国每年出产数百至上千部故事片,但能够在院线放映的还不到一半;在院线放映的影片当中,能够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力,比如票房过亿元的,还不够多。要改变这样的局面,不能仅靠 “撒芝麻盐”式的扶助方式,也不能仅靠提升影片的产量。如果每年能有50部左右票房过亿元的国产片,就能有力带动国产电影整体水平的提高,就像我们在一个领域需要培养拔尖人才,因为他们的号召力比常规人才的影响力要大得多。我们的目标是到2035年成为电影强国,为此就必须树立标杆,高质量影片占比要有更大幅度的提升,以此拉动更大的产业效能。高质量影片最直观的市场数据之一,就是过亿元票房,因为这样的影片具备一定的人口覆盖率,能相对验证影片的受欢迎程度。

记者:实现这一具体目标有哪些有利条件?

胡智锋:有利条件很多。我国人口众多,电影市场巨大,只要调动起各方的积极性,实现这个目标是有充分保障的。

第一是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上下防控疫情坚决有力,我们的电影整体政策设计始终有条不紊,这是最有利的因素。

第二是在过去几十年间,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电影行业培育了一些成熟的核心电影企业,除了中影、上影这些老牌国企之外,还出现了博纳、华谊兄弟、华策、正午阳光等民营企业,它们拥有成熟的制作经验,形成了很强的电影制作、生产、传播能力。

第三是经过多年的市场和产业的打磨,一支老中青结合的电影生产和制作队伍已经形成,一批优秀的电影艺术家正在发挥很大的作用。

第四是这些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新主流大片成为国产电影的领头羊,有力地拉动了电影市场,比如《长津湖》《战狼2》《我和我的祖国》《流浪地球》等。

第五是我们的电影观众非常热爱国产电影,很多年轻人成为观影人群,也有相当一批中老年人走进了影院。

记者:实现这一具体目标还面临哪些挑战?

胡智锋:首先,我们现在仍在防控疫情,影院的观影场次和开放度还受到一些影响。比如根据《电影放映场所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指南》(第三版)要求,影院全部采用网络实名预约、无接触方式售票;原则上每场上座率不得超过75%。另外,电影放映场所减少放映场次,延长休息时间,不同影厅错时排场,避免进出场观众聚集。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城市观影人次为11.67亿,相比2019年的17.3亿有所减少。

其次,中国电影虽然整体向好,影视机构数量不少,但是也还需要更多像博纳、华谊兄弟、华策、正午阳光这样有强大影视制作能力的机构以及真正成熟的制作团队,需要更多有较大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的导演和制作人。所以我们亟须练好内功,培育具有市场应变能力的成熟市场主体,创作出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类型丰富的电影作品。

第三是如何调动更多观众观看电影。我们有14亿人口,但是进电影院买票看电影的观众,相对我国人口总数来说仍有提升空间。影院的收入依然是电影的核心收入,我们应鼓励观众走进影院,用自己的实际观影行动为中国电影加油。

记者:为了实现这个具体目标,您认为还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胡智锋:实现这个目标还需要多管齐下。

第一是政策保障。近年来,相关部门出台了不少政策,采取了很多有力措施,积极推动电影发展。财政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都拿出一部分资金对重点影视项目进行直接补助。2017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是我国文化产业领域的第一部法律,通过政策来激发产业活力。2019年5月通过的《关于深化影视业综合改革促进我国影视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了推进影视业改革的方向。2020年,国家电影局积极协调财政部、发改委、税务总局等部门,研究推出免征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以及其他财税优惠政策,同时加大对重点影片的创作和宣发支持力度,指导各地出台帮扶电影企业纾困发展的政策措施。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还印发《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对科幻电影创作生产、发行放映、特效技术、人才培养等加强扶持引导的10条政策措施。2021年,国家电影局相关负责人要求加强电影版权保护,依法打击短视频侵权盗版行为,维护电影高质量发展良好网络环境……我认为,针对电影投资、制作、发行、放映等各个环节,相关政策可以更灵活、更开放、更有利于电影生产力的解放,这一点很重要。

第二是人才保障,要培育人才,培养队伍。年轻一代电影艺术家的崛起,是电影事业发展的关键。现在张艺谋、陈凯歌等依然是国产电影导演的中流砥柱,他们有的已经年过六旬,甚至已经年过七旬。中青年艺术家一定要接好班,保持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是要有数量多、类型丰富的好剧本作为支撑,这样才能出现更多的好电影。

第四是要进一步培养观众,尤其是高水平观众、青年观众。有关单位和机构应积极开展群众性影评活动,并通过互联网拉动年轻一代的电影爱好者。

我现在在北京电影学院工作,在队伍建设、艺术创作、未来电影观众的培育等方面,我们担负着更大的责任。我们也要配合电影事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做好我们的工作。

一见·今年春节,中国要办的这件事世界瞩目

4日,在距离北京冬奥会开幕还有一个月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深入体育场馆、媒体中心、训练基地等,实地了解筹办备赛情况。

一见·今年春节,中国要办的这件事世界瞩目

  1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考察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这是4日下午,习近平在二七厂冰雪项目训练基地速滑馆,向参训运动员、教练员表示慰问。

自2015年冬奥申办成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五次实地考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如今,北京冬奥会筹办已进入冲刺倒计时。

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世界期待中国,中国做好了准备。

“中国做好了准备”

回望中国冬奥足迹,一幅冰雪画卷徐徐展开。

2019年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夕在北京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指出:“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来之不易、意义重大,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高度契合。”

“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理念一路引领,冬奥筹办之路走得踏实稳健。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严峻挑战,但冬奥筹办工作标准不降、力度不减。随着倒计时牌的不断翻动,12个竞赛场馆已全部完工并全面具备办赛条件;3个冬奥村、主媒体中心等非竞赛场馆已交付使用;无障碍设施环境全面提升,可以满足举办冬残奥会的要求……

2021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张家口考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时指出:“我们不仅要办好一届冬奥盛会,而且要办出特色、办出精彩、办出独一无二来。”

一见·今年春节,中国要办的这件事世界瞩目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内景。

“冰丝带”“雪如意”“冰玉环”“雪飞燕”……这些名字充满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现代化场馆,成为我国冰雪运动发展的靓丽名片;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让北京冬奥会首次实现绿色电力全覆盖,翻开奥运史上新篇章;饱含科技元素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被国际雪橇联合会执行主席誉为:“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场馆的建筑设计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

一见·今年春节,中国要办的这件事世界瞩目

  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互联网,发表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

2021年12月31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习近平主席书架上摆放着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和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活泼可爱、引人注目。

总书记的话语坚定自信:“我们将竭诚为世界奉献一届奥运盛会。”

冰雪之约,情牵五洲;双奥之城,世界瞩目。

“点燃中国冰雪运动的火炬”

习近平总书记喜爱冰雪运动,小时候经常是放学回家一撂下书包就上什刹海滑冰。

2017年2月,在北京五棵松体育中心观看青少年冰球和花样滑冰队列滑训练后,总书记向小队员们讲起自己年少时在什刹海滑冰的往事,对当时家里给买的冰鞋记忆犹新。

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体育馆同短道速滑运动员交流时说:“现在我国冰雪运动的态势是冰强于雪,冰上运动要巩固优势,再上新台阶;雪上运动要奋起追赶,恶补短板。”

2014年2月应邀出席索契冬奥会开幕式期间,习近平主席对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说:“在中国,冰雪运动不进山海关。如果冰雪项目能在关内推广,预计可以带动两三亿人参与,由此点燃中国冰雪运动的火炬。”

曾经“不进山海关”,如今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走向大江南北;“冰雪运动进校园”广泛开展,在更多孩子心里播下冰雪运动的种子;“百城千冰计划”让更多城市拥有室内冰场,冰雪运动从冬季向四季延伸。乘着北京冬奥会的东风,冰雪产业蓬勃发展,冰雪运动正进入千家万户的生活。

一见·今年春节,中国要办的这件事世界瞩目

  1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考察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这是4日上午,习近平在国家速滑馆考察。

此次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果展”时指出,这些年,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冰雪运动,提前实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盛赞,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将永远地改变冬季运动的风貌。

“不断提升人民健康水平”

体育强国的基础在于群众体育。

2019年1月31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时指出:“普及冰雪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与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也是契合的。”

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张家口考察冬奥会筹办工作时指出:“人生幸福快乐,强身健体十分重要。”“我们申办北京冬奥会,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推动我国冰雪运动快速进步,推动全民健身广泛开展。”

冬奥申办成功以来,群众冰雪运动犹如“滚雪球”般不断发展壮大。为更多人带来健康与欢乐,为美好生活增添时代光彩,北京冬奥会展开了宏大的舞台。

“我们将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推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平衡发展,推进全民健身事业,不断提升人民健康水平。”2017年8月,习近平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时强调。

这是总书记的深邃思考与战略擘画,引领着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建设。当冬奥会的脚步日益临近,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再度携手,正翻开全新的篇章。

让更多人参与到冰雪运动中来,这也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题中之义。

同筑冰雪梦,一起向未来。

新年第一天,中国航天员喊你视频通话

“元旦京港澳天宫对话”活动将于2022年1月1日下午举行。活动采取天地连线、多地协同形式进行,航天专家和在天宫空间站的航天员将与来自北京、香港和澳门的青年学子展开互动交流。届时,中国青年报客户端等平台将全程直播。

  此次活动由香港特区政府、澳门特区政府、香港中联办、澳门中联办、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在京港澳分别设置三个会场,与天宫空间站进行实时连线互动。活动包括京港澳青年学子与航天专家交流、天地对话等环节。其中天地对话环节以“梦想”“奋斗”为关键词,三名航天员将结合自身飞天感受,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交流,送出来自“天宫”的新年寄语。

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开启中国迄今时间最长的载人飞行。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在天宫空间站核心舱在轨驻留6个月。

中国电影金鸡奖创立40年:看见大时代下的平凡人

2021年接近尾声,象征中国电影界“专家奖”的“金鸡”再次被点亮。30日晚,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在福建厦门举行。

  12月30日拍摄的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现场。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自2019年起走进厦门的金鸡奖,如今和厦门特区共同迎来“不惑之年”。40年前,金鸡奖在昂首奋进的期盼下诞生。40年来,一部部光影故事穿过时光长河,烙印着时代发展的生动记忆,也写下人民文艺的绚丽篇章。

从历史中走来的“放映机”

翻阅金鸡奖的获奖影片,就是阅览一本时代“大事记”,这座含金量很高的电影奖,从诞生起就与时代律动同频共振,成为记录新中国蓬勃发展的历史“放映机”。

金鸡奖起源于改革开放初期。彼时,一批颇具反思精神和开放思想的影片在金鸡奖上崭露头角。从《庐山恋》《骆驼祥子》到《芙蓉镇》,这些经典力作在大荧幕上呈现了时代转折期的人间冷暖。

《西安事变》《开国大典》《焦裕禄》《离开雷锋的日子》……它们,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对于革命历史和时代英模的致敬。

《我的父亲母亲》《云水谣》《集结号》《中国合伙人》……题材类型、拍摄思路更加丰富,这是迈入新世纪,中国百姓文化生活愈加丰富的体现。

获得32届金鸡奖的《红海行动》,以“撤侨行动”彰显大国担当;现象级3D大片《流浪地球》讲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故事,开启国产科幻影视的序幕。近年来以崭新面貌走红的新主流电影,则是中国人视野更加开阔、心态更加自信的果实。

“一直以来,金鸡奖都是以时代为主题,包括宏大的爱国主义叙事、人民群众的生活热点,选取充满正能量且在艺术上追求精致的影片。”福建省电影家协会主席章绍同说。

章绍同曾经三次获得金鸡奖最佳音乐奖,也担任过四届评委。他说,金鸡奖评奖始终坚持从善如流、顾全大局等准则,使其成为国内权威的电影“专家奖”。在他看来,好的中国电影是民族文化和时代特点的结合。

看见大时代下的平凡人

近年来,新主流电影令人产生共情的,不仅是家国叙事,更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在国庆献礼大片中,《我和我的祖国》系列开创了“集萃式人物故事”的新模式,串联多个故事呈现时代进程。有观众在影评中写道:“每一个无名的‘我’都是历史书里看不到的,却又像是在身边,有笑有泪、有血有肉。”

保障开国大典国旗顺利升起的电动旗杆设计安装者、国防科技战线的普通科研工作者、北京奥运会期间的出租车司机……时代发展映照在这些平凡人的悲欢离合中,也成为电影镜头的焦点。

文艺是时代的号角,好的文艺作品发挥着引领时代的作用。

12月30日,获得最佳故事片奖的《守岛人》领奖代表发表获奖感言。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刚刚斩获第34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的《守岛人》,还原了王继才夫妇32年与恶劣自然环境顽强抗争、相伴为国守护孤岛的经历,致敬各行各业坚守平凡、创造非凡的人们。

深入基层创作、为人民抒怀,才能创作出更具情感、更有生命力的作品。

电影《我不是药神》,以草根群像式的现实刻画来思考社会,引发全国热议,摘得多项大奖。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厦门大学电影博物馆馆长张艾弓说,现实主义创作是中国电影的传统,“关注现实、为人民发声,触摸时代跳动最剧烈的脉搏,是中国电影百年来的宝贵传承。”

  12月30日,张艺谋凭借影片《悬崖之上》获得最佳导演奖。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共筑电影强国梦

金鸡奖创立的初衷,是以“金鸡啼鸣”激励电影工作者“闻鸡起舞”。40年来,伴随一次次金鸡报晓,中国电影也在奋进中不断成长、成熟。

从表彰先进到培育新人,中国电影成长机制不断完善。

2019年,金鸡奖落户厦门,将在这海滨鹭岛连续举办十年。同年起,金鸡电影节设立创投大会,扶持电影新人新作,为电影未来输送血液。创投大会至今合计征集了2000余个完整孵化中的电影项目。

“已经有不少青年电影人活跃在艺术圈,无限的潜力等待被激发。”今年参加创投大会的青年制片人魏一诺说,“我们也将用精品力作赢得时代认可,努力成为德艺双馨的电影人。”

从专注自身到兼容并蓄,中国电影变得更加开放多元。

2021年,金鸡奖增设最佳外语片奖。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任仲伦说,中国电影界不仅要满足国内观众的文化需求,也要对外展示开放健康的大国胸襟,欢迎优秀的外国影片走进来。

正值“不惑”的金鸡奖与中国电影依然在强国路上一路奔跑。

中国速度滑冰队已获22个北京冬奥会参赛席位

12月23日电 根据国际滑冰联合会官方网站公布的消息,中国速度滑冰队已经获得了22个北京冬奥会参赛席位,目前只有男子5000米和10000米两个小项还没有获得参赛资格。

在11月和12月举行的2021-2022赛季的四站速度滑冰世界杯分站赛也是冬奥会资格赛,目前已经全部结束。国际滑联日前在官网上公布了暂定的北京冬奥会参赛席位分配方案。根据这份方案,中国队在女子项目上已总共获得14个参赛席位,覆盖了500米、1000米、1500米、3000米、5000米、集体出发和团体追逐7个小项。在男子项目中,中国队已总共获得8个参赛席位,涉及500米、1000米、1500米、集体出发和团体追逐5个小项,但是男子5000米和10000米两个小项目前仍处于空缺状态。

根据国际滑联的方案,中国队最多可以派出8名女运动员和6名男运动员参赛。

在北京冬奥会上,速度滑冰项目总共有14个小项,将产生14枚金牌。

冬奥会的速度滑冰参赛席位是按照国家和地区分配的,代表中国队拿到资格的选手最终不一定会出现在冬奥会赛场上。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23日发布的通知,在速滑世界杯赛中有过夺冠表现的宁忠岩、高亭宇已确定获得北京冬奥会参赛资格,其余速滑运动员需通过选拔产生。

2021致敬每一个超拼的你,2022继续加油!

奥运赛场争夺荣誉的运动员

帮山村女孩圆梦的老师

逆行排险的消防员……

这一年

无数人为梦想拼搏

为守护万家灯火坚守

给超拼的自己点个赞

2022继续加油!

成都创意设计周:线下展云上览 文创产业活色生香

 

成都创意设计产业展览会、金熊猫天府创意设计奖、成都国际创意设计会议、世界华文创意大会城市分享会……2021年12月,由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成都传媒集团承办的第八届成都创意设计周落下帷幕。成都创意设计周面向全球召集创意设计人才,成为联合国“创意经济年”的年度活动之一,用创意设计提升城市创新力;升级文旅消费生态,探索区域合作新模式,推动成都文旅产业面向高质量发展,助力成都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汇资源:成都面向全球发出创意“召集令”

2021年是联合国设立的“国际创意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年”。本届创意周响应该号召,举办了“City Ideas城事构想”活动,汇聚奥斯汀设计周、柏林设计周、伦敦设计节、丹麦哥本哈根设计周、米兰设计周、墨尔本设计周等资源,成为联合国“创意经济年”的年度活动之一。

200件作品荣膺2021金熊猫天府创意设计奖,涵盖工业、时尚、文旅、数字、空间五大创意设计类奖项,以及“时尚东方·国风雅韵”“幸福天府·成都礼物”“消费新场景设计”3个特别奖。新一届“金熊猫奖”将于2022年1月1日起面向全球启动作品征集,持续为成都聚合、孵化和培养创意设计人才,并推动创意设计作品落地和转化。

同时,四川天府新区清华大学中意设计创新基地也在本届创意周上揭牌。该基地是位于米兰的清华大学中意设计创新基地在国内的首个“镜像基地”。今后,基地将依托清华大学、米兰理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机构、企业和国际组织等资源,开展设计创新人才培养、国际设计创新合作,促进设计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等,助力成都和中国西部成为最大的文创产业集群地。

营场景:线下展云上览助力成都升级文旅消费生态

作为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2020年,成都文创产业实现增加值1805.96亿元,占GDP比重首次突破10%,全市文创项目总投资达1349.9亿元,规模以上文创企业达2240家。积极营造线上、线下文旅消费新场景是成都文创产业发展的“密码”之一。

活动直播、VR看展、线上约见、达人直播、文旅消费地标民乐创意打卡……本届创意周展览期间创建了“1+N”云端观展平台,打造出文旅消费互动体验的线上新场景,吸引了2701.2万观众“云参与”。

同时,成都市还上线了“文旅成都”App,吸引了成都博物馆、熊猫邮局、新华文轩、方所、钟书阁等100余家品牌文旅商户入驻。随着平台上线,成都市还启动了成都文旅消费惠民补贴活动,进一步推动成都升级文旅消费生态,提振线下消费信心。

向未来:探索文创产业跨界合作新模式

成都都市圈文旅产业如何协同发展?创意设计如何有序跨界合作?本届创意设计周将以城市、未来、设计、趋势为关键词,探讨文创产业跨界合作的新模式。

金沙与三星堆如何互相“推流”?欢乐谷与眉山水街怎样梦幻联动?在本届创意周举办的2021年成都都市圈文旅发展研讨会上,中国文旅行业内知名专家,成都、德阳、眉山、资阳等城市文旅业代表和相关主管部门代表汇聚一堂,共同探讨成都都市圈文旅产业协同共进、区域联动和互动交流常态化新模式。

作为创意周的三大主体活动之一,今年的成都国际创意设计论坛上,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黄俊辉、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苏运升、2022世界设计之都瓦伦西亚战略总监哈维·卡尔沃等嘉宾,则从轨道交通、城市生命建筑、碳平衡、当代设计与城市文化等角度为创意设计的跨界融合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

此外,本届创意周上,理塘、林芝和安吉等“国民公路G318”的节点城市推出的文创旅游产品备受关注。成都正以此为契机筹备建设成都公路文化交流中心、G318文旅驿站·山泉站和G318文旅孵化中心。未来,该系列中心将以“国民318”超级IP为支撑,打造集“G318场景展示、主题活动策划、消费场景营造”于一体的文旅产业综合示范区,推动318国道沿线实现文旅产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切实提升“318”品牌市场价值及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