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提名名单揭晓

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提名名单日前在京揭晓,《少年的你》《白云之下》《夺冠》《我和我的祖国》《春潮》《误杀》获最佳故事片提名,大鹏、肖央、吴昱翰、易烊千玺、黄晓明将角逐最佳男主角奖,任素汐、周冬雨、柳岩、祝希娟、谭卓将角逐最佳女主角奖。

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盛典系列活动将于11月25日至28日在福建厦门举办,系列活动将包括电影主题音乐会、影展活动、学术活动、提名表彰仪式、红毯暨颁奖典礼等6项主体活动。电影《一秒钟》将作为本届影展的开幕影片于11月25日在厦门全球首映。

据介绍,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将评选最佳故事片、最佳儿童片、最佳纪录/科教片、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摄影、最佳美术、最佳剪辑等19个奖项。参评影片范围为2019年7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经国家电影局审查通过的故事片、儿童片、科教片、纪录片、戏曲片、美术片。

中国电影金鸡奖创建于1981年,是经中宣部批准设立、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性评奖活动,被称为中国电影的“专家奖”。

文化和旅游部:要围绕主题主线抓好文艺创作

记者从1日在成都举行的2020年全国艺术创作工作会议获悉,未来一段时间,文化和旅游部将进一步推动创新艺术创作方法,促进线上线下融合,把挑战转化为机遇,加强艺术科技工作,引领未来发展方向。

本次会议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对下一阶段工作重点进行部署。会议提出,要围绕主题主线抓好文艺创作,全力实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作和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要做好“十四五”时期艺术创作规划,精心设计一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举措;要推动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激发艺术创作活力。

“一个时代要为历史留下精品力作,要通过作品让后人来识读思想史、文化史、审美史以及时代创造,要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人才。”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要发挥好国家级艺术机构推出作品、办好展览、培养人才的作用,激励当代艺术家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放歌。

中央歌剧院院长刘云志说,新时代的“新”落实到文艺工作中,就是要从题材选择、深入生活、艺术呈现、传播推广等各方面做到紧贴时代,书写正在发生的新时代故事,打造具有史诗性的作品。

第六届中国诗歌节在成都开幕

11月1日,第六届中国诗歌节在成都开幕。开幕式前,省委书记彭清华,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会见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胡和平一行。胡和平、尹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19时30分许,在催人奋进的阵阵鼓声中,开幕式正式开始。胡和平在致辞中表示,第六届中国诗歌节在四川省和重庆市两地一同举办,是落实党中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决策部署的务实之举,也是以文化繁荣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助力的务实之举。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文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明确“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目标要求,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为遵循,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文化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发时代之先声、颂时代之精神,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推出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文化力量。

尹力代表省委省政府对第六届中国诗歌节开幕表示祝贺。他说,中国诗歌源远流长,辉煌璀璨。四川历史文化悠久、丰富多彩,造就了底蕴深厚的巴蜀文化,孕育了一大批享誉中外的诗人和文化艺术大家。作为国内规模最高的诗歌艺术盛会,本届中国诗歌节选择在成都、重庆联合举办,是对巴蜀地区诗歌文化的充分肯定,必将奏响巴蜀文旅融合发展的“交响诗”,共谱巴蜀文旅走廊建设的“新乐章”。近年来,四川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力支持文艺创作,四川诗歌植根人民生活、反映时代面貌,越来越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规划、2035年远景目标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了部署。川渝山水相依、人文相亲,党中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安排,必将有力促进川渝两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巴蜀文化繁荣昌盛。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精神,以此次中国诗歌节为契机,面向未来,把握机遇,携手奋进,共同提升巴蜀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群主持开幕式,重庆市副市长郑向东、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致辞。各项议程结束后,胡和平宣布第六届中国诗歌节开幕。开幕式后还举行了以“长风破浪会有时”为主题的文艺演出。

省领导甘霖、罗强,成都市领导王凤朝,2020年全国艺术创作工作会议代表、全国各省(区、市)作家协会嘉宾、诗人,我省优秀抗疫医务工作者和各界群众代表等参加开幕式。

《朗读者》第三季:用“一平方米”激活城市文化空间

    日前,“一平方米”新媒体直播活动新闻发布会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朗读者》第三季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众多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刷屏,“《朗读者》回来了!”

历经两年沉淀,大型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观众的热切期待中回归,并在北京、武汉、厦门三地同步启动连续72小时的全媒体直播活动“朗读亭:一平方米”,预约的市民走近“朗读亭”,直播分享自己的朗读和故事。

聚焦普通人

在“一平方米内”读天地人心

前两季《朗读者》播出时,摆放在全国28座城市的151个地标性区域的朗读亭便受到热烈欢迎,但留给普通朗读者的镜头十分有限。这一季《朗读者》推出《一平方米》新媒体72小时直播节目,为热爱朗读者的普通人提供了广阔舞台,放大了传播声量。不同社会身份、不同生活经历的普通人,怀揣虔诚文字和激动心情走入24小时开放的朗读亭,通过直播即时分享自己的声音和故事。

“亲爱的老伴,你走了一年,我恍然明白,生命中曾经有过许多灿烂,但终究,都需要用此刻的寂寞来偿还……”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南广场的一角,北京退休工人程俊玲读着写给过世丈夫的信,泪珠一颗颗滴落下来。一段文字勾连起一对金婚伉俪的人生旅程,朴实又动情的朗读直戳人心;在厦门环岛路音乐广场的朗读亭里,为捐髓救母而放弃中考的15岁少年曾啟俊,朗读了美国诗人乔治·库柏的诗《只有一个妈妈》;在武汉汉口江滩三阳广场的朗读亭里,有方舱医院备考学生,有疫情期间出生、9000万网友通过央视新闻直播镜头开启“云守护”模式的“小石榴”的父母,有武汉网络救援团队的发起者和其他各行各业的人员,他们的朗读让直播屏幕前的观众看到,疫情之后的武汉生机勃勃。

《一平方米》将现实生活故事和真实人物的声音输入小小的“一平方米”,转换为可供观照、可供传播的融媒体读本。“一平方米”的小空间吸纳了普通人生活的各类社会话题,也承载了人们的共情和共鸣。在文化学者周逵看来:“《一平方米》提供了一个具有艺术魔力的空间。普通人的故事进入这个空间,便成了具有极大情感力量的现实主义创作。”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由普通人生活生发的文本、由普通人亲自朗读的故事,其情感结构、价值观念、文化认同自然更贴近当下的普通观众。聚焦普通人的《一平方米》做到了关注和结合普通人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唤起了民间的“艺术家”。

媒体融合升级

线上线下探寻广阔天地

作为《朗读者》第三季的先导节目,《一平方米》通过城市景观动态直播、朗读实况、现场采访、连屏互动等手段,打造出全新的新媒体节目样态。72小时昼夜不间断直播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但《一平方米》的直播实时在线数据却出乎所有人预料:截至10月21日17点,在央视频、央视新闻客户端、腾讯视频等各个平台累计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达1568.1万,切条短视频播放量达5866.1万,相关微博话题阅读总量达到7.7亿,创下了人文类原创内容直播在线观看数据、短视频在线观看数据、微博话题阅读量等各方面的纪录。

《一平方米》只是《朗读者》第三季创新回归的前奏。今年《朗读者》第三季将着力打造“一大二小”创新矩阵,“一大”指的是在大屏电视端,将为观众带来全面升级但精髓不变的《朗读者》正片,“二小”指的是在移动客户端的小屏上推出《一平方米》和《一万公里》两个全新的新媒体节目样态。《一万公里》是一档半纪录式户外文化类节目,将带领观众走出演播室,走向城镇、乡村等中国广袤大地的角角落落,继续聆听普通人的生命故事和情感。线上与线下,“一平方米”与“一万公里”,将与《朗读者》第三季组成“一体两翼”,带领观众遨游人间,探寻广阔天地。

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现象级文化节目,《朗读者》的血液里始终流淌着创新的基因。“第三季除了它一贯的文学底色和人文情怀之外,还有各个方面的升级,包括主题升级、嘉宾升级、科技升级、舞台升级、伴乐升级、新媒体化升级……”节目制作人、总导演董卿在节目启动仪式上介绍。

微光汇成火炬

一档文化节目让朗读成为潮流

“其实‘一平方米’是指朗读亭的面积,它很小,小得可能只容得下两三个人站在其中,但是它又很大,大到里边所承载的情感难以估量。”董卿介绍,“每一个走进朗读亭的个体可能都只是微弱的微光,但是无数星星点点聚集在一起就可以成为火炬,照亮这个时代,照亮我们的前程。”

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和央视创造传媒联合重点打造的精品原创节目,《朗读者》一经播出便吸引了广大观众的目光。已经播出两季的《朗读者》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用朗读实现了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作用。同时,也将朗读亭这一小小的仪式空间种植在了各个城市,融入城市文化生活,为社会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第三季《朗读者》将以更接地气的文字,讲述普通人的生命历程与现实生活的酸甜苦辣。

不只是朗读。近年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已经成为产出精品的沃土,连续推出了《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故事里的中国》等一系列高品质文化节目,在中华文明的浩瀚之海中含英咀华,让诗词、文物、典籍等文化形式活跃起来、时尚起来、流行起来,带领观众品味具有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文化大餐。

“刷脸时代”更需筑牢信息安全防线

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机构成立的App专项治理工作组近日发布《人脸识别应用公众调研报告(2020)》。报告显示,有九成以上的受访者都使用过人脸识别,具体用途当中“刷脸支付”最为普及。不过有六成受访者认为人脸识别技术有滥用趋势,还有三成受访者表示,已经因为人脸信息泄露、滥用而遭受到隐私或财产损失。

“刷脸”支付、“刷脸”开门、“刷脸”进站……人脸识别应用五花八门,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风险也如影随形。

2元就能买上千张人脸照片 ;3D打印技术可制作逼真面具;有人利用“AI换脸技术”非法获取公民照片进行一定预处理,而后再通过“照片活化”软件生成动态视频,骗过人脸核验机制,进而盗窃公私财产……犯罪分子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实施犯罪的案例多种多样,令人触目惊心。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下人脸识别技术的风险点更多集中在存储、使用环节。一些企业凭借科技优势、市场优势,订立霸王条款,过度搜集、保存运用数据不当或者滥用用户隐私信息的案例层出不穷。比如前不久的中国“刷脸第一案”中,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在办卡的时候已经拍照采集了消费者的个人隐私信息,但并没有告诉用户,届时一个短信通知便强制激活,否则不得入园。对于消费者一些安全性的猜测,园方也不予回复,其高高在上、自行其是的做法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引发公众对人脸信息被滥用、盗用、随意采集的忧虑。

我国《网络安全法》《民法典》《电子商务法》等一系列法规中,均有采集信息须符合合法性、正当性、必要性三原则的严格规定,但因为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数据是否脱敏、安全是否到位、哪些用于算法训练、哪些会被合作方分享,外界包括信息当事人往往不得而知。面对个人信息保护,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个人往往由于技术知识、举证能力等处于劣势,导致难以很好地捍卫个人权益。

大数据时代,人脸也是非常关键的数据信息。个人数据信息保护工作看似是技术问题,其实是法律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过度采集或者滥用、泄露个人生物特征信息,都可能造成不小的风险。特别是围绕用户数据信息衍生出来的黑灰产业链,侵犯了消费者隐私,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隐患,危害社会稳定。

从大数据时代进入“刷脸时代”,更需筑牢信息安全的防线。相关部门要坚持问题导向,紧跟科技发展的脚步,正确认识到科技发展的两面性,建立健全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完善抵御风险的政策与措施,建立更严格的人脸数据存储标准和使用规范,消弭技术开发方、App运营方各自为战的数据孤岛,严厉打击相关违法犯罪行为,破除人脸识别领域的风险,用严格的监管来筑牢信息安全的基础。

相关企业应坚守科技伦理,注意收集、使用、保存用户信息时的法律边界,规范经营,主动厘清行为边界,规避法律风险,既要强化技术更迭,也要重视用户隐私风险,要在法律和行业规范下采集、使用、存储数据,全力维护信息安全。公民个体要提高信息安全保护意识,对侵犯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防范与遏制,多方发力,确保人脸识别技术更便捷、更安全。

融合办展 图书零售逆势大增长

“天府书展共有3452万人次参与,其中现场逛展人次152万,线上逛展人次3300万;图书零售总销售6300万元,同比去年增加120%……”为期5天的“2020天府书展”20日落下帷幕,主办方统计数据显示,书展自16日在线上线下同步开幕以来,以新颖的办展方式和独特的内容呈现,吸引了读者的广泛参与,掀起了一轮“爱读书、读好书”热潮。

讲好脱贫攻坚故事

天府书展的永久主题是“爱阅读·会生活”,2020年度主题则是“扶智扶贫 共建小康”。在四川全省各地的实体书店里,围绕年度主题特设的脱贫攻坚主题展台书香四溢,暖意融融。

本次书展上,新书发布会一场接着一场,让人应接不暇。从《悬崖村》阅读分享会、《幸福歌声传四方》首发式到《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90后”驻村第一书记纪实》新书发布会,天府书展期间举行的脱贫攻坚好书交流活动现场,作者与编辑都在讲述同一个主题的故事——脱贫攻坚。

用出版讲好扶贫故事,用阅读为脱贫攻坚助力。从2017年至今,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旗下新华文轩所属九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了理论、纪实、文学、影像类等20余种脱贫主题出版物。

天府书展今年推出“读行护照”,设计川渝之旅、云端之旅、蜀道之旅、川江之旅四条读行线路,引导读者“读一本书、逛一家书店、看一场风景、助力一次乡村扶贫……”主办方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还举办了18场线下活动,通过书展为扶贫产品带货。在成都,读者王殿国连续几天逛展,购书花销达到1000多元。他在微信朋友圈里写道:“在天府书展来买书,用阅读丰富自己的生活,顺手助力一次扶贫,欢迎大家转发。”

“读行护照是文旅融合的一次尝试,更是‘文旅+扶贫’模式的创新探索。”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董事长罗勇说,天府书展是人流和知识流的爆发点,借此机会推出2020天府书展读行护照,就是希望发挥出版发行产业链的行业优势,链接扶贫与扶智,打通线上与线下,更好用专业力量助力脱贫攻坚,用阅读力量凸显扶贫扶智成果。

擦亮四川文化新名片

长期以来,中西部地区一直缺乏有影响力的综合性书展和全民阅读品牌活动。2019年首届天府书展的举办,填补了这一空白。书展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天府书展是四川文化强省建设、全民阅读推广的优良平台和有力抓手,要努力将天府书展打造成全国性品牌书展,打造成四川一张新的文化名片。

在今年的天府书展上,不仅有“振兴四川出版”的成果展示展销,还有数百场精彩的阅读活动在全省各市州同步开展,充分展现了天府文化的独特魅力,使四川这张新的文化名片愈发耀眼。

作为天府书展的重要活动之一,《草堂文脉 浣花话杜:成都杜甫草堂口述史》18日下午在杜甫草堂首发。谭继和、张志烈、周维扬、丁浩等知名专家,第一次将口述历史的原则和方法应用于传统诗圣文化研究领域,全方面、多角度,深入、细致地展现了杜甫草堂的发展历程。

历经千年的杜甫草堂,从最初的“诛茅初一亩”发展到今天的800亩,既是生态、文态建设的发展史,又是历代成都人关于杜甫衣食住行和笔底波澜“全方位具象文化生活”的发展史。四川省文联副主席李明泉说:“文明火种的传承需要一批人,全身心去保护它。在座的‘草堂人’,你们是文化的保护者、传承者、弘扬者、宣传者,用行为和汗水书写历史。”

不止杜甫。近年间,四川省启动了“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向全社会公布了大禹、李冰、落下闳等首批十位历史名人,并出版了“四川历史名人丛书小说系列”,生动鲜活地讲述这些名人的故事,挖掘他们与四川这片土地的历史渊源与深厚联系。目前,本系列全十本已陆续出版上架,深受社会认可、读者好评。

19日晚,“历史名人在四川——如何进一步开发四川历史旅游资源”分享会在四川旅游学院举行。同学们与“四川历史名人丛书小说系列”作家凸凹、远人、聂作平积极互动,现场气氛热烈,彰显出四川历史名人对年轻大学生的吸引力。

 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阅读嘉年华

根据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本届书展不设置集中规模的主展场,采取线上线下融合办展的方式进行,呈现出“线上线下融合办展、全省各级联动、展示展销一体、同步分散办展”的四大特点。

“馆中有店,店中有馆,馆即是店,店也是馆。”主办方表示,本届天府书展,充分发挥实体书店和图书馆等文化阵地作用,统一策划、统一设计、统一行动,融合举办阅读活动,实现书展期间,全省共开展馆店融合阅读活动116场,参与人数超2万。

为提振市场信心,推动消费回暖,让读者享受便捷服务、获取便利信息、得到购书实惠,天府书展组委会面向社会发放了500万元的线下惠民券和200万元线上惠民券。另外,还面向广大读者提供了2万余种精品电子书、1000余种优质有声书等免费阅读资源,让更多人在天府书展中感受书香、爱上阅读。

书展期间,全国200余家出版单位、300余家网上书店和线下实体书店共同办展,与首届天府书展相比,覆盖范围更广,参与机构更多。其中,线下以全省200余家实体书店和200余家公共图书馆为展场,开展图书展示展销和阅读活动;线上开设“天府书展·云世界”,以“文轩九月”网上阅读服务平台为主体,利用电商平台、出版社、网店和省外实体书店多渠道办展,为省内省外、线上线下的广大读者提供了听、看结合的全新观展体验,把书展影响力拓展到全国,打造了永不落幕的阅读嘉年华。

“2020天府书展得到了广大读者和同行的高度认可,在全国形成了较大影响力。”主办方表示,本届书展展示方式新颖亲切,阅读活动精彩纷呈,开创了群众文化生活的新模式。

打造有生命力的文化地标

一个建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地标,不是凭借炫目奇特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元素的简单堆砌,而是流淌着活生生的历史文脉,能唤起人们共同的情感记忆

提到一座城市,人们往往会想到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地标:600岁的紫禁城见证着北京城的过往,拓荒牛雕塑标记着深圳的开拓进取,珠海大剧院“日月贝”讲述着“珠生于贝,贝生于海”的城市记忆,古典园林里生长着苏州的温婉……城市文化地标或深植于历史文化,或投射着时代风貌,以鲜明独特的符号形象,成为一个城市的精神和文化象征,与人们产生紧密的情感连接、文化认同。

文化地标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在传播城市形象方面有巨大的流量效应。近年来,文化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各类文化地标成为热门参观地、网红打卡地。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急功近利打造新文化地标的现象也引起社会关注。

作为一种人文景观,文化地标首先应当与地理环境“不违和”。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浑然天成、融为一体,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无论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审美意境,还是如今兴起的保护生态、亲近自然的绿色发展理念,都强调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丽江古城依山傍水、以水为脉,整座古城获评世界文化遗产;国家体育场“鸟巢”充分采用自然采光和通风,勾勒出现代北京的美丽风景。反之,若缺乏对自然的敬畏,滥造钢筋水泥地标,即便再大的“手笔”,也与审美旨趣和群众期待相差甚远。

作为一种符号化呈现,文化地标也应该追求形神兼备。一个建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地标,不是凭借炫目奇特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元素的简单堆砌,而是流淌着活生生的历史文脉,能唤起人们共同的情感记忆。走进沈阳的中国工业博物馆,原样保留的铸造厂车间及生产设备,拉近了人们与老工业基地的时空距离;漫步福州修旧如旧的古厝间,曾经的老房子、如今的文创园,古老与现代交融,乡愁与时尚相遇。面对数之不尽的历史文化街区、革命文化纪念地、农业遗产、工业遗产,进行合理适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成为广受认可的文化地标。

作为一种公共建筑,文化地标还应当发挥服务公众的功能。地标建筑是有“生命”的,其生命力来自于生活。人们喜欢将博物馆、剧院、书店称为文化地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公共文化设施直接连通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和生活。到一座城市先逛博物馆,人们才能加深对这个城市的历史过往和现实文化的认知。以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为例,建院以来,为观众带来1万多场演出,开展大量艺术普及教育演出及活动,观众和粉丝遍布全国。正是那些传播文化、服务公众的不懈努力,使得文化地标的形象更加亲切、更加持久。

文化地标承载着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打造新的文化地标,必须丰富其审美内涵,完善其服务功能,让其在与公众的“紧密连接”中收获持久口碑和影响。

“查人”又“查房”!全国人口普查来了,对楼市意味着什么?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已于本月11号正式展开。这次人口普查不一样,其最大特点在于基于大数据,既要“查人”又要“查房”。

10年的时间,中国人口的结构、流动和基数都会发生巨大变化,查准人口不仅仅只是为了“点名”,它对于生育政策、落户政策甚至房地产政策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为什么既要“查人”还要“查房”?

“查房”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查人”。在当前不动产统一登记和全国住房信息联网的技术支撑下,能够更精准的估算人口,避免了人口流动造成的数据失真,比如小白在A市有房产,但却在B市工作。如果按照传统方法的话,并不能很好的反应AB两市真实的人口和个人住房持有数据。

人口普查,有什么影响?

根据官方答复,“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开始,调查问卷中设置了有关居住情况的指标,主要包括居住状况、生活设施、房租水平等与人民生活相关的问题。这次将进一步完善相关指标。这次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公民身份证号码、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婚姻生育、死亡、住房等情况。”

也就是说,在大数据的支持下,以上这些指标会比10年前更精准,更全面。而其中的价值和影响就在这些指标当中,进而影响相关政策的调整。

1、为落户政策提供指引。目前放开大城市落户,取消中小城市落户门槛已是大势所趋,有的城市赶人,有的城市留人,目的都是为了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流动性。但是,人是不是赶错了地方?是不是留错了地方?没有数据的支持,我们不得而知。

就比如这一两年广州、杭州、佛山等地人口增量大幅上升,是因为这些城市突然大发展吗?不一定,很大程度上人是从京沪被“赶”出来的,一些大城市的人口增量或许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光鲜亮丽。再比如,由于经济下行,不少人返乡置业发展的,一些三四线城市的人口流失或许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

如果这些人口流动数据能够通过人口普查得到真实反映的话,那么这些数据将会给各地的落户政策、租房政策等的制定提供很好的指引,这可能一定程度上缓解一些城市廉租房、商品房紧缺或过剩的问题。

2、优化生育政策。2018年全国新出生人口为1523万人,而到了2019年出生人口则下降到1465万人。我们的人口红利正在消退,但从过去几年放开二孩的效果来看,不少人因为负担重反而不敢生。比如上海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东三省的人口净流出危机,都会在人口普查面前一览无遗。

如果这些指标没有改善,国家会不会进一步调整、优化生育政策呢?这个值得关注。

3、优化区域一体化发展。当前不少地方都在搞“XX一体化”,看似抱团发展,实则可能是把经济相关度弱的两个城市强行绑在一起,这样不但达不到双赢的目的,甚至还可能会产生恶性竞争。

比如在XX等与沿海接壤的内陆省份一体化发展政策,最终只做大了GDP和行政面积,但结果是产业不互补,留不住人。既然留不住人,就没有太大意义了。而真正的一体化,至少需要一个特大城市为中心,否则就会陷入“建设在西边,产业和人却往东边跑”的窘境。而这一点,人口普查中的流动和从业数据就能够精准反映出来,从而为优化区域一体化发展政策提供建议。

4、房地产政策。楼市长期看人口,人口的变化一定会影响楼市。一方面,一些大城市,尤其是深圳,户籍人口很少,但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很多。哪个区流动人口最多?常住人口最多?哪个地方需要更多的人才公寓和经适房?哪个城市需要什么样的购房政策和租房政策?人口普查数据都会告诉我们答案。

另一方面可以更精准的实施“因城施策”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可否认,房地产限购限售在遏制炒作资金的同时也错杀了一些刚需客,常住人口多的地方无房可买,没什么人的地方房子一大把,这种现象比比皆是。《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居民有一套住房的家庭占比为58.4%,有两套住房的占比为31.0%,有三套及以上住房的占比为10.5%,户均拥有住房1.5套。

而这些房产过度不均衡问题,并不是一刀切式的政策能够解决的,它需要利用人口普查数据来优化,真正达到因城施策的目的。

5、房产税要来了?这其实存在一点被“误读”,人口普查的“查人查房”同步进行,并不意味着房产税马上到来,官方也进行了辟谣否认。

早在2011年上海、重庆便试点了房产税,香港也有房产税的先例,但从中国甚至世界历史上看,目前还没有利用房产税完全稳住房价的成功案例。至少在中国这种房地产长期供不应求的市场中,想都别想。而且此前我在文章里也提到过,房产税只是时间问题,但条件还没成熟。(详见《中央文件再提房地产税,房地产税何时会开征?》)

总之,在这次全国人口普查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宏观政策的调整或微调,对老百姓的影响必定是深远的。

拉克传媒提醒:今日成都新增1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 详情公布

10月15日,据成都卫健委官方微信消息,10月14日,成都市无新增确诊病例。新增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1人。2名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截至10月14日24时,成都市累计报告确诊病例326例(其中境外输入181例),累计出院284人,死亡3人,其余3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正在定点医院隔离治疗。全市现有57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正在接受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现有1067名密切接触者正在接受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新增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1人

无症状感染者:男,31岁,中国籍,从伊拉克出发,经卡塔尔乘QR8064次航班于10月4日抵蓉。入境后即被集中隔离。10月14日因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诊断为无症状感染者,现已转至定点医院治疗。

该无症状感染者居住的隔离点环境已进行消毒,密接人员均处于隔离观察状态,核酸检测均为阴性。

国庆档票房达近37亿元 居中国影史同档期第二

       10月8日电 (记者 高凯)中国国家电影专资办8日公布数据称,10月1日至7日,中国电影票房约为36.96亿元(人民币,下同),《我和我的家乡》《姜子牙》《夺冠》位列档期票房前三名。

  资料数据显示,1日至7日,票房成绩仅次于2019年同档期(7天44.6亿元),位列中国影史国庆档票房第二。

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10月8日下午6时,10月1日至8日,国庆档8天票房已超39亿元,其中,《我和我的家乡》18.39亿元,《姜子牙》13.7亿元,《夺冠》3.28亿元,《急先锋》1.03亿元,《一点就到家》8336万元。

受疫情影响,中国电影院线自年初全面停摆,直至7月20日终于迎来重启,经历最初一月的困难考验,8月中旬,在国产战争大片《八佰》的带动下,整个票房加速回暖。

  从目前“战绩”看,国庆假期中,电影院已经基本恢复了往日繁华,将近40亿元的票房收获再度提振行业信心。

  • 扫一扫,关注我们
四川拉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3015865号-1